惊蛰

喜欢分享生活、美食、历史。

谈“吴王李恪挡剑论”(五)



  关于长孙无忌构陷李恪之事小编早已在之前的文章中描述过了(《大唐吴王李恪的那些往事》、《长孙无忌篡改历史实锤(一)》、《谈“吴王李恪挡剑论”(二)》),故在此文中便不再赘述。至于当时的人对李恪冤案的态度,也并不能以冤案初发时无人为李恪等人喊冤就认为当时无人知晓这些皇室宗亲的冤情,更不可枉顾史实,而去网上发一些永徽冤案是长孙无忌想睡觉,房遗爱正好递枕头,以论证无忌无罪的谬论。

  以上这些不切实际的观点就好比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周兴说过的一段话,其原文以及大意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这些无理取闹的观点就算在历史学家看来那也是混蛋恶棍的言论,实在上不了台面。想要了解当时的人对永徽冤案的态度,我们还是要从历史记载和历朝历代先贤哲人的评价出发,从而层层深入的去探索。关于长孙无忌在“房遗爱谋反案”中的所作所为,相关史料记载的很清楚,历朝历代有识之人也对此进行了评论: 

《旧唐书.太祖、代祖诸子列传》: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唐)李世民:“吴王恪英果类我。”

(唐)哥舒峘:“吴王恪光翊化抠,燮和大猷。” 

(近代)毛泽东:“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清)王夫之:“李元景之长而有功,李恪之至亲而贤,李道宗之同姓而为元勋,使其存也,武氏尚未能以一妇人而制唐之命也。……太宗一言之失,问非其人。而不保其爱子,不永其宗祧。” 

蔡东藩:长孙无忌、褚遂良,不能进谏于入宫之时,徒欲劝阻于废后之际,先几已昧,后悔曷追?

王夫之:长孙无忌曰:“太子仁恕,实守文之德。”此佞者之辩也。太宗不能折之,遽立治而不改,唐几以亡。仁恕者,君德之极致,以取天下而有余,况守文乎?无忌恶知仁恕哉!不明不可以为仁,不忠不可以为恕。……故仁恕者,君子之大德,非中人以下所能居之不疑者也。高宗竟以此而不庇其妻子,不保其世臣,殃及子孙,祸延宗社。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史书还是历朝历代的先贤哲人,他们对待长孙无忌与唐高宗皆是持贬斥态度。究其原因,无非就是长孙无忌在“房遗爱谋反案”中的所作所为一不符合古代士大夫在太平年代里所表现出来的清流自持的主流价值观;二没有玄武门之变中那样自保的因素在;三是知法犯法,将自己所自己所编纂的《唐律疏议》弃之如敝履,从源头上破坏了法律,使得武周时期的酷吏们尽皆效仿,有过之而无不及;四是其本人行事极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样都没有完成顾命大臣的职责,同时也辜负了唐太宗的重托,最终导致高宗不庇其妻子,不保其世臣,殃及子孙,祸延宗社,终至社稷颠覆。

  而永徽冤案发生后仅仅六年,长孙无忌及其家族的下场就一一应验了李恪当初的预言,他本人所引以为傲的达官富贵,也因外甥李治那场在他看来颇为可笑的乱伦而终结。

李恪:长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长孙家族的覆灭是在皇帝、武后、寒门、军方以及山东贵族等诸多势力的攻击下败亡的,长孙无忌十二个儿子皆流死岭南,无一生还;按史书记载无忌孙子辈流放岭南后活下来的也并不多;妻女没入官府为奴,唐律里写的很清楚,当时的奴隶是可以由主人随意打发买卖的,与牲畜无异,下场之凄惨,可想而知;无忌族弟驸马长孙铨被杖毙。

《唐律名例》言道:“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唐律.盗贼律》则曰:“其奴婢同于资财。”

  甚至在多年以后,与长孙家族沾亲带故之人的悲剧仍旧在继续,比如高政的死,事情原委如图所示:  

        高政之死是受“李贤谋反案”牵连所致,从他的死我们可以看出,高家人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为了自保、讨好武后不惜奴颜婢膝、残杀亲子,其行其状,与易牙杀子烹之以向齐桓公献媚无异,和魏王李泰杀子传弟之谬言亦有相似之处。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去世。百官为长孙皇后服丧期间,许敬宗看见率更令(官名)欧阳询样貌丑陋而大笑。  

  长孙无忌固然为他构害忠良、戕害皇亲的恶行付出了代价,但为无忌罗织罪名、在长孙皇后葬礼上大笑失仪的许敬宗却和明哲保身的李绩一样平安终老,子孙袭爵;就连为无忌送上六尺白绫的袁公渝也未受非难。而反观长孙无忌一死唐高宗就为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等人进行了初步的平反并追封爵位,此时的高宗不免有甩锅给无忌的因素在;李治的七哥李恽、十四弟李明蒙冤而死后,高宗对 与他们之死有关的官员 也进行了象征性的处罚,或杀或贬。

 上元初年(674年),转箕州(今山西左权县)刺史。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唐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遽自杀。唐高宗知道实情后,斩张君彻,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黔州都督谢祐在武后的授意下,逼令李明自杀。唐高宗得知,对武后所为无所追究,只深为弟弟哀悼,并因此罢免黔州衙府的全部官员。

  由此观之,当时的人对长孙无忌之死的态度就显而易见了,高宗甚至连表面功夫都不需要做,可见长孙无忌在当时已经引万千怨恨于一身,人心尽失,沦为了皇室、宗室、军方、寒门泄愤的工具,同时也成了高宗的替罪羊。所以,长孙无忌之死,就和武周时期武则天斩杀酷吏来俊臣以平民愤是一个道理。

  总而言之,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文献史料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财富,它们不可能服务于某个人或某一方势力的意志,小编做不到、“挡剑论”提出者也不行。所以,任何断章取义、扭曲史实的行为必将受到世人的抨击与摒弃。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由的思想与意识,对待史料也都有着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而绝不可能被某篇文章束缚思想、扭曲三观。

                                   (已完结)

  

  


  

  

  

  

  

  

  

  

  

评论(33)

热度(479)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